第90章 印章传承(1/2)
作品:《宝路天行》刘老回过神来,呵呵笑道:“不好意思,两位小友,这人老了,看到好东西就忘了正事。”>
吴晨心里仿佛有些答案,不敢张扬,只谦虚的点了点头。孔四虽然摸不清状况,也知道此老来头极大,刚才那个铁哥就不一般,他知吴晨的用意,满脸堆笑着说道:“那老爷子,依您看,这‘文文山印’是否属实?”>
刘老呵呵一笑,促狭的说道:“这印章材质是没有问题,上面包浆不显,应该是被藏在某处多年。印文方面,从刻工到行文都还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。小吴啊,这印章是怎么得来的?”>
吴晨也不隐瞒,将自己购买木雕的经过说了,只省去地图之事,至于如何发现木雕中藏有印石,也早就编好,上次在田老那里说过一次,这次照样画葫芦也讲了一下,众人并不起疑,这世上偶尔之事无处不在,总能归结到运气上面去。>
“嗯”刘老也没深究,点了点头,沉吟了一下,说道,“这印章在收藏领域比较偏门,材质又占其大部分的价值,历史上不乏有些人得到前人印章,磨平重刻之事。古玩讲究的是传承有序,除了一些皇帝印玺之外,一般能完好保存下来的私章就少之又少了,后人仿造的也有,不过用的材料很少用中等偏上的,像这块极品田黄冻,在清朝之后私藏是会惹祸的。”>
在清朝,对这些东西都有所管制,特别是乾隆之后,对于田黄跟和田玉,必须上交皇家,乾隆年间,就曾经发生过和田督采官私藏和田玉料,被全家抄斩的事。所以刘老才有这么一说。>
“是啊,田黄经过几百年的开采,别说现在,就是在晚清都已经原料枯竭了,现在都挖到地下二十几米。别说这样的料子,就是普通能算得上田黄的料子都可以说没有了,如果是明清两代出的,能流落在民间的可能性很低。”田老附和着说道,刚才他们两老头嘀咕着交换了一下意见,都偏向这一块是在大规模开采之前获得的,就是没有佐证。>
“材料先放回一边,说说这印章的工艺。田老弟跟你们说过,这印章的发展史了,我就不多话。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,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。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,现在我们还不认识。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。印文笔画细如毫发,都出于铸造。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,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,文字有铸有凿。到了秦汉之事,主要是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,这也形成了所谓的秦汉印风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”>
“嗯,现在有些私章就偏向于追求汉印古风,中规中矩古朴有加,风格独一啊。”田老补充着说道,他也是收了不少私章的人。明清两代开始就多有仿汉印的,到了近现代,这种风格更为常见。>
“嗯。随着时代变化,审美是在不断演变,不过怎么演变,其中总有一些人坚持复古之风,有时候反倒是一种时尚。这世事啊就是颠来倒去,倒来颠去。”刘老点了点头说道。>
这话算是说道吴晨心里去了,他无数次见证过所谓的与时俱进跟创新,其实就是复古。为此跟徐志飞两人没少开玩笑,每次需要制度创新,都不用想那么多,把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制度拿出来,改一改,只要跟现行的不同,就是创新了!>
刘老见吴晨跟孔四虽然听得连连点头,眼中却尽是迷惘之意,呵呵一笑,喊来助理,让他去取些资料过来。>
那助理姓宋,大约三十四五摸样,一脸方正,甚是威严,说是助理,其实是给老爷子当秘书的,对外一应事务大都他在处理,很多地方官员见不到老爷子,也都是他出面应酬。对于未来,他心里还是有些追求的,运用老爷子这个平台,跟地方各级官员往来频繁,对此,老爷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只要不太出格就是。>
宋秘书拿了一大叠资料过来,主要是印鉴图谱,也有几方比较古老的印章,刘老爷子挑了挑,边讲解边给他们对照着看,有实物看着,吴晨跟孔四心里了然了许多,对老爷子这般费心教导很是感激,初次见面,能遇到这样的良师,也是造化,更是用心请教。>
“到了隋唐,九叠文主宰了公印,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,随着纸张的普遍使用,印章的尺寸也获得解放,边长从秦汉时的一寸猛然增大到隋唐的二寸,由于印体加大,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,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,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。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,置诸衙署。>
封泥时代也随着结束,钤朱时代到来,印泥出现了;印文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,以前主要分铸、凿两种,到了隋唐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,故又称蟠条印。其印文盘曲,多为圆曲笔道。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,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,这就是所谓的‘九叠文’的由来。>
再有就是这个时代已经开始有了刻款的习惯,从现在出土的印章来看,至少已有三例刻款的隋印,都是刻着铸造时间。”这些出土印章虽然刘老没有,不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宝路天行 最新章节第90章 印章传承,网址:https://www.v377.net/239_239615/91.html